返回網站

微觀正濱漁港的社會變遷

北藝大 電影一 陳以恩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一直很期待的基隆走讀改成線上聽林老師講故事了,雖然失望但上線後發現老師的故事魅力不減,仍然相當有趣,也獲益良多。第一堂課老師就帶我們思考家園的意義,出生的地方叫家園,因為工作等因素搬去的地方也是家園,所以各個族群的人會聚集在同一片土地上以同一個地區為家。因此找家的過程是不斷變動的、也不一定總是美滿的,因為共享一個家園的人們不一定會把彼此當作家人。老師分享了基隆八尺門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當老師讓我們猜他同學送給他的十二生肖軟墊是從何而來時,我心中就浮現了不祥的預感而先一步去查了八尺門當時的樣貌。我從小就對阿美族文化很感興趣,甚至在選擇小學要學習的鄉土語言時選填阿美族語,然而我看到的似乎都只是光鮮亮麗的文化、傳統祭儀的部分,而忽略了在現代社會中原住民族遇到的真實困境。他們也在找家,但為什麼當他們走出部落卻註定要流入社會底層,在違章建築中掙扎?我想這個社會還是很現實的,他們掌握的資源不足,似乎就註定無法翻身。

形形色色的人們來到基隆,擦出不同的火花,一個最常見的聚集處就是當地的教會。老師的父親是牧師因此教會便是老師兒時的家。老師分享了一個在他父親在漁會對面蓋新教堂的故事。當時正濱漁港那座後山是沒有蓋房子的,牧師便看上了這塊處女地,便努力促成在這裡蓋一棟可以長久服務在地的教堂。沒想到教堂即將建成的時候發生了山坡地發生嚴重土石流,現在可以看見的遺跡是面對教會左側的長梯,紀錄了當時土石一路向下堆積時形成的新坡地。幸好教會蓋得穩,沒有坍塌。爾後的聚落發展也十分耐人尋味,在教會旁邊開始興建了其他房舍,就蓋在土石流沖積物上。國高中地理課有提到沖積扇時常出現聚落,因為有著土地平坦取水容易的特點,如蘭陽平原。但有一種常常被誤認成沖積扇的地形是土石流區,同樣有河道流經,但土石堆積的方式完全相反。相較於長時間慢慢堆積的沖積扇地下土石從低到高是由小到大的土石,土石流的前端是顆粒極大的石頭,因此堆積時由低到高處是大到小的土石,使得地質相當不穩定水土保持不佳,也極有可能再次發生土石流,如在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中滅村的高雄小林村,就是蓋在這樣的土石流沖積區。我不確定正濱漁港的這個新生坡地是不是有著同樣的危機,但我相信即使知道有這樣的危險這些無處落腳的移民還是得把家園蓋在這裡,因為當時基隆湧入太多人,他們別無選擇。

落成後的教會見證了基隆的繁榮,也在數十年後見證了漁業沒落後基隆的衰敗。老師說他以前每天搭客運通勤到台北讀書,因為家就在港口邊,車還沒開到家就會聞到濃濃的魚腥味、海味,像是一聲歡迎回家的信號。但現在回家時已經聞不到了,因為當地漁業已經沒落了,轉型成以觀光為主。社會變遷的微觀版本就是一個海港、一個產業的變遷,從正濱漁港的故事中,我看見了族群的弱肉強食,看見了「找家」過程中的兩難,也看見了台灣漁業受市場經濟衝擊後的迅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