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家的存在

北藝 新媒三 曾芷郁

· 2021關鍵字報告

聽完老師精彩的兩次演講後,對生態人文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也不停地在反思「家」對我的意義,其中,泰雅族大冰箱體現了自然生態循環與人們食物鏈深深的連結,但因為從古至今的演變,越接近自然的事物連結的更緊密,但同時,也更容易被摧毀,馬告國家公園世界告訴的不僅是單單一個泰雅族原生家被剝奪這件事,同時顯現了國家面對利益與觀光規廣的不當導向作為,為了保育一個區域,以全局來看卻遺漏了最細小最必須關注的點,輕易的把最需要保護的家園摧毀。相同的,讓我想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當初在建造時也剝奪了太魯閣族當地的居所。這時候國家公園的作用到底是保護一塊珍貴的土地?還是觀光作用為第一考量?片面的保護其實已經同時破壞了真正國家公園珍貴的內容與生態。

「家的存在或許要出去他地才會認知與瞭解重要性」在我升大學那年才正式離開原本的家出去居住,那時的我並無法理解新的居住地與原本的家的差別,更不能理解家給我的意義,隨著一年年到處奔波、出遊、甚至跟學校請假一個月去異地與陌生人生活,經過許多人事物的衝擊、互動等才讓我慢慢回頭思考家的存在,並在這學期很幸運的修了老師這門課,並行的思考,深深領悟家是無所不在且自己定義的一個空間,或許是具有親密性、不可破壞性、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樣貌等,有些加一天就踏進去了,而有些家事需要一段時間的昇華共同成長形成的,而其實家與自然生態有密不可分的共存性,像是泰雅族與大冰箱有強烈的連結,像是在一個定點座落一陣子會與在地的動植物、作物、季節一起變化,像是環環相扣的藤蔓一起生長在同個寄主互利共生,像老師說的「生態學=家學 」密不可分。

而現在疫情的生活方式又是另一種全新的模式與體驗,或許現在的狀態也可以說是挑戰,大家都在對無形的病菌抗戰,同時最大的對手是自己,要戰勝的好像是一個習性、一個對生活的態度、價值觀,雖然離成功的距離是無法預測的,但此時我們的腦袋也空出一塊讓自己好好沈澱思考過去與現在的自己,全方位的重新認識自己、一個可以淨化也進化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