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永續發展的意義

北醫醫學 林李宜菁

· 2021關鍵字報告

-生態是什麼-

生態學(ecology)的字根eco-,其希臘文的原文為「家」的意思。進入這門課的第一堂,老師告訴我們這句話。起初,對這句話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與生態有關的知識,而家也是每天放學都要回去的地方,孰不知,根本完全不理解其背後存在的意義。首先,生態學與家有什麼關聯呢?再者,一個看似簡單的名詞「生態學」究竟涵蓋了什麼?有什麼是值得老師當作一門課的開端,當作發人省思的問題呢?於是,所有問題的解答都在往後的走讀課中逐漸浮出水面。

-無所不在的家-

在走讀課前後,老師都會在問卷問我們,你所認為的家是什麼?去完學期初的基隆後,我發現我對「家」的定義有了很大不同的看法。 

在走讀課前,我認為家是一定要由「有血緣」關係的人才叫做家;但在走讀課後,我所想的家開始拓展至自然生態、環境、文化等等,不僅僅是有血緣或者同住在一個社區才可以組成一個家。以農民來說,農地、梯田、水圳、產物是他們家的一份子;以漁民來說,海洋、船隻、魚是他們家的一份子;以獵人來說,槍枝、山林、獵物是他們家的一份子。只要有用心靈去寄託、牽伴,我都認為一個家可以無限的擴展,不論其有無生命。就像是在教會,可能是一群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組在一起,但對他們來說,彼此就像是家人一樣,給予扶持。因此我認為家沒有限制,只要彼此的目標、想法一致,能夠互相寄託,不論關係再遠,都可以組成一個家。 

家的網絡已編織成生命及非生命,任何你想到的都可作爲往下的延伸,沒有範圍及限制,在未來可能繼續拓展至無限大。

儘管在第二次走讀課因為疫情關係改成線上,但藉由線上走讀課及線上講座,更能豐富我心中的家。其中更是結合到許多觀念,如「食物地景」、「無形自然襲產」、「自然農法」、「永續發展」等等。而這些觀念照字面上的意思看似簡單,事實上結合實地觀察的人文後會發現許多更深層、更不為人知的寶典。往下我將述說一些我所見聞的意義。 

broken image

-你所認為的文化-

一看到文化,往往只會想到有形的而忽略了那些無形文化,也不知道這些無形文化容易隨著環境、社會的變遷而消逝。為了守護這些文化,勢必要做出一些努力來維護,才可以落實「永續傳承」,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為什麼這些文化這麼重要,反正人的一生普遍只在一百年以下,過世之後就再也用不到,何必努力呢?我曾經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從哪裡來?食物、語言、文字、知識、休閒娛樂不都是從前人一代傳一代再經過改良及進步來的嗎,既然現在我們擁有幸福的一切,那就有這個義務繼續傳承下去。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懂的「飲水思源」,在往後的日子要更加守護這些脆弱的文化,保留前人的智慧。 

首先,什麼是文化?

在泰雅族人賴以維生的「食物地景」、夏禾農夫追求的「自然農法」以及小米媽媽Pagung復育的「小米文化」,這些都可以是文化的一部分。

小米的復育,說到復育,就代表以前是存在過卻又消失。在泰雅族裡,小米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為後來的「殖民者們」而被迫改種其他更有價值的經濟作物,不同的歷史背景、飲食習慣的改變、甚至是環境的變遷都造成小米的消失,這連帶著小米背後的語言、歷史故事、意義也不再被族人所知,幸好有了Pagung及當地婦女的努力,逐漸找回「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連結,許多缺失的記憶都回來了。

再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夏禾農夫追求的「自然農法」,在上一篇<智慧的結晶及傳承>裡我也有寫到什麼是自然農法,透過與環境的共存,不採用傷害生態、作物甚至是人的化學肥料,而使用當地現有的材料作為天然肥料,不僅不破壞生態圈,還可以不斷地重複使用,環保又永續,這些觀念應該要拓展出去,讓其他還在使用化肥的農夫多加學習。

最後是我最新學到的「食物地景」,一開始我只以為是很多食物擺成的景觀,在得知是什麼後才覺得原先的想法真是荒謬。上面提到的「自然農法」及「小米文化」都是食物地景的一部分,「民以食為天」,生存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食物,對於泰雅族來說,山林就是他們的冰箱,除了因為在冬天時打獵可以作為食物的保存外,許多食物的來源都是來自山林,我們現在看到的原民儀式比如豐年祭、射耳祭或者特殊的原民美食都與食物地景息息相關。但隨者政權轉移、民族主義的推崇,一些動保團體或法令的限制都使得原住民失去自己的「家園」,傳統文化被迫停止,社會上也有相關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會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broken image

-社會議題的省思-

其中,我有看過「巴布麓案件」,臺東市卑南族巴布麓部落為了辦理「大獵祭」,因為需要狩獵獵物而向政府申請,最後卻被民眾報警而被抓,儘管最後被判無罪,但從這起案件可以看出原住民文化不被理解的悲哀,很多誤會都是來自不了解,因為我們不懂打獵對原住民的意義,只看表面會認為只是一群「粗獷的野蠻人」,這些侮辱人的字眼很常在社會中聽到,在台灣這種多元化的社會中,任何種族文化均應加以理解及受到尊重,其中有些智慧是我們要學習的,像是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這種看似簡單卻不被推崇的重要觀念。我想,其他漢人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改變自己優越的觀念,不要再視原住民為弱勢族群,要嘗試著去聽、看不同的文化社會。 想想自己所存在的背景、起源,不要總是先入為主地判斷一個人,總是要去接觸、嘗試後才可以貼近彼此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