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新竹尖石部落巡禮走讀「那山」

環教碩 黃瓊儀 60846008S

       台灣文化十分豐富,文化部落如何和現在文化做平衡一直是現代經濟脈絡下的問題。部落文化的保留以及現代科技連鎖的衝擊。從台北要去部落前的經費,就受到其他學員的質疑,在學生時代,經世不多,所經歷過或是體驗過的活動沒有自己付費過,對於行程賦予價格這件事多少有難度,從這個部份很清楚可以發現,不像是科技用品或是運動用品,實質拿得到手的東西。

      無形的東西,如何被賦予價值,旅遊行程如何定價?有形的物品,如何被加價?就像甜柿小農,想辦法找出有蛀蟲的甜柿,為甜柿做等級分類,除了有機的認證招牌,小農也試著為自己的增加知識,去學校唸書,要顧家,要顧小孩,有要下山唸書,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在新竹尖石部落,真的要實際去踏查才會知道鄰跟鄰之間,都要開車半小時以上,由此可知早期部落間資訊很難去交換,透過現代科技,拉近了部落間的距離。

       我覺得另一個很可惜的地方是,尖石鄉的農作物,像是自然土地賦予部落裡小米媽媽和柿子農辛苦的禮物,而原住民族的族人們對土地的期盼,展現在有機無農藥農作的耕作方式上,不過轉型成有機耕作的過程也是跌跌撞撞,初期拔草除蟲的辛勞不是都市人能想像的,有機耕作方式也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而小農說因為氣候變遷,高山上的作物被迫未來需要遷移,但留下來的土地他們會做什麼樣的規劃,好像還沒有被規畫到,十分可惜。就像挖完資源的礦場,就被荒廢丟棄了。永續經營不能只能有政府自己在推廣,小農有心想要精進,但不能只有如何養肥農產品,友善農法也不能只侷限在耕地,休耕地的規劃,應該也要被友善對待。

       在尖山晚上住宿旁邊是間學校,在台師大進修唸書時,常聽到偏鄉學校目前不缺硬體缺師資,白天到部落裡面發現學校教室在加裝冷氣,但到傍晚我就冷到要穿起外套,山上學校資源應用不能拿來用在師資調度經費上頭嗎?雖然也許白天很熱,日夜溫差很大,但學生在家裡,不也是這樣很適應這樣的生活嗎?過度保護會不會造成學生像溫室裡的花朵?現行十二年課綱不是正在推動戶外教育嗎?經費可能運用在部落文化特色課程或是給學生另一種部落發展永續資源課程發展呢?

       有一次我到某座百岳登山口,附近有一間學校戶外活動,老師就帶去山上登山,認識他們家鄉、認識部落文化,我對帶隊老師感到肅然起敬,該校老師們願意冒著各種風險和壓力帶學生走出學校,這才是真正素養導向教學啊!而在尖山鄉教我們拔柿子的柿子農,他的小孩從家裡走出來幫忙拿裝柿子網和椅子給我們,剛好有人問他們:「請問你們平常的休閒活動是什麼啊?」「在家裡玩手機。」我聽到的當下有點小難過,或是因為我是從都市來的小孩,在都市長大,從小就愛和爸媽周末往山上跑,來到尖山鄉這麼美輪美奐的地方,不經羨慕起來。但聽到柿子農小孩這麼說後,馬上又理解所謂城鄉差距,因為山上交通不便,每天看美景都看膩,看山看樹不如看手機。

部落文化到底要如何保留?我覺得是部落裡的所有族人包含小孩都愛他們自己的文化,像小米媽媽做的小米種子保種行動,拉近了部落間的感情,對孩子來說不是曇花一現活動,而是一直持續下去的部落文化傳承。

進入部落前的橋上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