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2021跨域走讀行動課程新竹尖石鄉走讀心得

北醫藥學一 陳俞任

 

我是第一梯次上山的學生,我們深入新竹尖石的原住民部落,透過參與他們的生產過程與進入當地農園,切身體會小農在商業模式下所遇到的情形與困境。可能因為平時習慣擔任消費者的角色,我較常接觸的角色主要是零售商,因此缺少以生產者(小農)的角度為出發點去思考,這次上山對我而言一個特別的體驗。以下為在經歷的這次的行程之後,幾個引我深思的主題。 

1. 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文化 

broken image

        行程的第一站是錦屏橋,信實助教的講解帶我們連結橋上的雕刻與泰雅族的神話,如兩個太陽、繡眼畫眉、出草等故事。其中我對「出草」的意義印象深刻,因為這重新建構我對「出草」的認知。原先我對於出草的了解太少,以為出草只是原住民為測試勇敢的考驗,所以一直以來我對出草的觀感都不佳,總覺得是一個野蠻的行為,直到那天我才真正了解「出草」。它的用出現是為了解決部落紛爭,避免雙方部落產生更大的傷亡,而他們也會把被出草的漢人視為自己的家人,灌酒以感謝他幫忙解決部落之間的衝突。雖然我依然不希望成為被出草的人,但至少在知道「出草」背後的用意後,我似乎能理解這個行為了。 

        此外,在芭翁的帶領之,我們親自體驗到泰雅族「sbalay」的習俗。這是儀式是泰雅族對待客之道,代表「和解」的意思。他們認為即便我與他們目前並不認識,但或許在幾百年前我們祖先之間曾有過交集,甚至產生仇恨。而在共同喝下這杯酒之後,希望我們彼此能忘卻過去的仇恨,建立友誼關係。當時我聽完芭翁的話我覺得很震撼,因為在我平常並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對於萍水相逢的人也沒有思考得這麼深入,因此我從整個儀式的進行可以感受到芭翁他們不僅同時敬重這個儀式,亦同時禮遇我們這些客人。 

2. 在有機自然農法與噴灑農藥之間的掙扎 

        在石磊部落時,由於當時的天氣過於炎熱,林教授就沒有帶我們進入甜柿園體會摘採柿子的過程,而改成在石桌與石磊的小農們聊天。雖然十分可惜,但在與小農們的聊天中,我得知了許多事情,既增廣了自己的見聞,亦引發自己深思。其中關於有機與自然農法的討論一直縈繞在我內心。 

        其中一位小農提到其實市面上的有機認證有許多的漏洞。政府部門為求方便,在進行認證的時候只會到該農夫名下的其中一塊地檢驗,因此該農夫只要有一塊符合有機規定的土地即可,其他土地可能還是維持農藥的噴灑。這令我重新對市面上氾濫的有機認證標章產生疑慮。 

        此外,他們也提到,當初他們選擇要採用自然農法其實也是經歷一番掙扎,因為不噴灑農藥容易讓農作物販售的外觀不佳,變成「格外品,影響農作物價格,因此許多人起初都不贊同他們的做法。但他們依然堅持下去,因為他們認為噴灑農藥不僅危害消費者的健康,亦會荼毒當地的環境甚至他們家人的健康。正是這份對自己家鄉土地與家人的愛,讓他們能堅守著自然農法持續栽種無農藥的香甜甜柿。 

3. 小農在商業模式下的突破 

        在石磊部落,透過參與柿子的包裝過程,看到諸多辛辛苦苦種植的柿子因為一點點缺陷被貼上「格外品」的標籤,被迫以低價售出,就令人感到痛心,也促使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推廣他們的商品。 

        起初我天真的認為只要他們打著有機認證的標章,即便是格外品應該也能在消費市場以較高的價格賣出,但在了解市面上氾濫的有機認證標章以及中盤商會試圖以商品外貌壓低價格之後,我打消了這種天真的想法。進而繼續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幫助小農們突破困境。 

        恰巧林老師這時提到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CSA)的想法,對小農而言,他能獲得固定的客群;而對消費者而言,他也能確保商品的品質與製程。而在進一步去想,我認為在一邊推廣CSA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透過觀光果園的模式或結合各個學校的戶外教學,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小農的自然栽種法,進而能推廣商品,解決小農的困境。 

broken image

 

  透過親身與原住民部落居民互動,聽他們分享他們自己與部落的故事,深入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在產銷背後遇到的難題。我亦摒棄過往對原住民的想像,重新建構對他們的認知。而這兩天的行程,讓我徜徉山林的芬芳,對於長期待於都市監獄的我而言是一種身心靈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