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族的小米和林昱文阿嬤的波羅蜜 

影片心得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泰雅族的小米和林昱文阿嬤的波羅蜜 

這四場影片都在講泰雅族的作物復育,第一篇講小米復育、第二篇講泰雅族傳統的野生香菇、第三篇的桂竹、第四篇鎮西堡的水蜜桃,每篇都找許多當地泰雅族人,講了很多豐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是要在當地認真生活和紀錄,才有辦法解說的那麼詳細。 

很認同老師說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不應該是分開的詞,生物-文化多樣性應該是同一歌詞,因為兩者的關係是緊密很難區分出因果關係的,生物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飲食,飲食也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個地方盛產的食物可能會影響一個地方的文化,像是收成跟農忙的時段會跟一個宗教的祭祀時間有很大的關係;而文化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一個地區的食物,像是台南早期大家都從事農業,早上需要很豐盛的食物,所以可以明顯地看出當地早餐是牛肉湯、滷肉飯、虱目魚粥那種重口味的鹹食,份量也比台北的蛋餅大上許多,但到了現在,農業已經不再是大部分人的工作,到底是因為盛產牛肉、虱目魚,所以造成現在的飲食特色,還是因為傳統農業的文化,導致大家都在養牛、養虱目魚?生物和文化已經很難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確實生物和文化多樣性是一個難以分開的概念。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篇的泰雅族小米,泰雅族的小米,老師強調是泰雅族的小米,因為同樣是小米,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種植方法、引進作物的不同歷史來由、也會有不同,用不同族群的角度看同一種物種,會有很不一樣的想法。

泰雅族的小米,跟當地其他經濟作物相比,是一個比較沒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但有很深遠的文化意涵,例如泰雅族射日傳說中,用耳垂裝的小米當作回家的路線指引,就可以看出小米對泰雅族的重要性。

巴翁跟林老師去參加演講,和各地的原住民交流後受到啟發,開始進行「小米方舟」,這個『保種』的計畫。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激勵人,很多時候都是看到其他人守護自己文化的故事,才發覺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也是一個特別的文化,才會更加珍惜。而且開始了小米方舟的計畫之後,把許久沒有栽種的小米重新種植,很多當地耆老開始把腦中過去看著長輩收成、加工的畫面,傳承給現在的年輕人,所以就算過了許久才重新種植小米,蛋還是用泰雅族傳統的處理方式。上網查詢之後,看到了報導者的文章,裡面講了林老師跟巴翁復育小米的計畫。

最後,看到泰雅族的經驗,我開始回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味道記憶,我想到阿嬤會在山峽的家的後山,種琵琶、菠蘿蜜、香蕉、以及採收竹林裡雨後的竹筍。小時候很討厭波羅蜜的味道,而且一次就是長好多顆跟西瓜一樣大的波羅蜜,每次都要切很多份放在冷凍庫,要很久才會吃完,但現在仔細思考,好像很少在台灣的市場看到波羅蜜,就算有也是很小份而且價格高昂,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對待後山的這個植物,他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稀少,甚至從我們生活中的記憶消失。很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也許以後會跟著阿嬤守護波羅蜜的腳步,保護這個記憶中的巨大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