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稻埕和科教館走讀

台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一年級 陳羿瑒

· 2022走讀課程 科教館與大稻埕

 

從科教館的展覽門口看到用馬達、木棒等材料製作成的機械能模擬出各種生物的聲音,我才想起自己不知已經多久未曾聽到大自然的聲音,雖然從小在都市長大,但在家附近的河邊步道、小學裡仍然能聽見許多蟲鳴,甚至是中型鳥類在覓食,但逐漸長大後這些東西也慢慢的消失不見,儘管生活上因為各種交通建設變得更方便,但這也直接導致了環境的破壞更加嚴重。

 

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看到的生物,無論是寵物,還是昆蟲,均由地球耗費成千上萬,甚至是億年來繁衍孕育出的。在展覽的前半部,講述著各種生物的繁衍,有經過演化存活至今的生物,也有在演化過程中因無法適應環境變動而滅絕的生物,而不同的環境氣候也各自孕育出不同的生物,像是地中海海底有大海洋神草,它是地球上可以存活最久的植物,甚至最久的還存活至十萬年,但也因為海洋底部環境不易變遷才能持續繁衍至今,或者是在極端氣候生存的北極熊,為了適應寒冷的天氣,牠們的皮膚下有很厚一層的的脂肪,四肢腳掌也和其他熊類不同,有毛可以幫助隔絕低溫與在冰上行走。在簡單認識各種生物在各自生長環境而演化出不同構造而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後,展覽的後半部則帶我們進入最貼近我們生活所需的部分,「食物」。舉例來說,米飯在亞洲是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然而在全球各種工業和都市的發展後,對環境過度的破壞而使氣候長期變遷,因而常發生天然災害,如乾旱、淹水等,發生頻率的增加,也對許多國家的稻米生產造成不同的影響。科學家也開始積極透過遺傳及基因體學等研究,找出染色體上控制性狀的基因,或與其緊密連鎖的DNA標誌位置,應用於水稻選種與培育。相較傳統透過多次栽培塞選出優良基因的育種方法,利用「DNA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可以縮短研發時間,更快培育出能適應多樣化環境的未來作物。

 

除了栽種的糧食產物可能無法因應變化的氣候,和我們住在一起的生物也可能受到迫害甚至滅絕。以科教館中描述的軟絲為例,因為人類隨意棄置廢棄物、漁網,以及過度的開發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進而造成軟絲等海洋生物產卵在這上面,所幸仍有熱心人士嘗試以竹子、棕櫚葉和椰子葉等陸地植物建造軟絲的人工產房,幫助軟絲能夠安全孕育下一代,但我認為這僅僅只是短時間的幫助,我們應更注重沿岸的環境保育,避免人類的垃圾持續的流入海洋,繼續惡化珍貴的海洋環境。而除了野生動物受到迫害外,馬戲團也會捕捉牠們或甚至用偷渡的手段來非法取得,再以鞭打的方式進行嚴格訓練,居住環境也太過狹小和髒亂,對這些動物十分不友善,也造成牠們即使獲救之後,也更容易生病和死亡。在展覽的終點,有一幅畫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都市文明發展導致生物都往外移,這也提醒著我們在人類發展科技文明的同時,要如何和大自然和平相處。

---------------------------------------------------------------------------------------------------------------------------------

我很少來到大稻埕,對這裡唯一的印象就是過年的迪化街,十分熱鬧充滿人潮,從來沒想過這裡還保留著各種歷史的痕跡,透過這次走讀讓我對這裡有了新的認識。跟著老師走進舊街區後,第一眼見到的是奇特的建築融合,牌坊竟連接著高樓大廈,後來才了解到原來是因為都更而造成的文化衝擊。再接下的路途,有幾家開業幾十年的傳統糕餅舖,我十分佩服這些為了傳承老一輩糕餅文化而回來接手的後代,畢竟在都市生活,有更多種工作可以選擇,薪水也較優渥,他們卻願意放棄這些機會回到大稻埕將糕餅文化繼續保留下來,但其中也有因為年輕人和家中長輩因為經營理念不合而導致老店歇業。

雖然在歷史課本上學過大稻埕這個曾經商業貿易繁榮的地方,在清朝大稻埕發展最鼎盛的時期一度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港口,雖然不再像以前一樣熱鬧非凡,但仍保留著一些上個世紀發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