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讀台北—大稻埕

台北醫學大學 鄭祺臻

· 2022走讀 大漢溪三城

 

大稻埕—台北曾經最繁華富裕之地,一磚一瓦間藏著台灣人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從小住在台北的我雖一直知道大稻埕歷史悠久、是台北著名景點,卻從未造訪過,實際造訪後才發掘他貯藏著台灣人民民主化、商業發展的血淚與結晶。 

大稻埕為什麼叫大稻埕呢?大稻埕在1897年還是有很多河流池塘未開發的一片良田。因地勢平坦,水利方便,灌溉容易,種很多稻田,是早年平圃族住的地方。1851年開始,交通建設的設立帶動當地的發展。因位處淡水河下游,早起走水路,靠河邊發展。忠孝西路到民權西路一帶都曾是碼頭。清領時期劉銘傳建設鐵路,路線從外圍包住大稻埕,帶動內陸的發展。中山高速公路開通後,交通更加繁榮,商業發展蓬勃。 

走過大街小巷,穿梭在古老的城市當中,導覽老師和我們分享當地人名如何建立並保衛自己的家園。黃玉階先生看見當地鼠疫的問題,他出手相助,不收醫藥費的替人治療,更融合中西方的醫療方式,建立稻江醫院隔離病人。台灣纏足斷髮的問題,黃玉階建立天然足會推動解決。看著那不到二十坪小小一片土地,想像著當年有上百人在我們所佔之處聚集開會,就覺得十分的壯觀(幸好那時候沒有COVID-19,不然一定是大型群聚現場XD) 

下午我們以蔣渭水先生為主軸,走訪日治時期推動文化改革的重要據點。看見大安醫院原址、他們開會的酒樓、因著治警事件被捕而被拘禁之處,一切課本上呆版的知識,在腦中拼起串起,逐漸染上顏色,變得鮮活而立體。我彷彿能看見杜聰明在更生院內關心病患、蔣渭水在波麗露餐廳中在中多人面前高談闊論、李春生在長老教會前勘查施工進度。對他們而言家似乎不只侷限於實體所居住的房子,更包含所在的社區,所住的土地。當地的文化、當地的政治民主、當地的公衛健康,都是家的一部份。他們抱持著更深的信念,對家的關懷不只侷限在那我們每天洗漱睡覺之地,更流淌在我們生命中所接觸的文化、整個群體的習俗與自由之中。 

這次走讀,我認為比較遺憾的是許多重要地標與古蹟都已被拆除。導覽老師說是因要被定為古蹟的緣故許多人覺得麻煩就一夕間將其剷平了。我認為這是十分可惜的事,也是我國文化與歷史劇大的損失。然而,我們也不能指責那些地主,因被列為古蹟後,的確十分的麻煩,房子不能隨意修繕、更動,讓他們作出這樣的決定。我認為可以增加補償的措施,在地主房屋被列為古蹟後,提供他金錢或事另一處土地的作為補償,由政府購買古蹟所在之地作為保存。這樣作的確需要很多錢,但古蹟與文化歷史的保存是無價的,只會一直升值不可能貶值。希望之後可以不要再發生重要文史建築被剷平的憾事了!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