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溪走讀心得0320

台北醫學大學 醫管一 王妤瑄

· 2022走讀 大漢溪三城

 

3月20日,我們早上在大溪的624故事館集合,這場大溪走讀之旅從這裡開啟!麗雲姊-我們一整天的導覽員,從一個大溪新住民的身分在為我們介紹大溪的各種歷史文化,和他所看見的大溪生態,一開始她拿出大溪整個地圖給我們看,身為外地人的我也覺得很新奇,大溪到底是什麼地方,還是就只是一個觀光客喜歡到來的地方,而麗雲姊為什麼位愛上這個地方,願意搬遷來這裡,這時內心充滿著許多的疑問,也引發起我的興趣。 

broken image

 

麗雲姊說到: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是關聖帝君誕辰,以大溪普濟堂為核心,地方社頭、大溪民眾共同協力,舉辦慶典及遶境相關活動,熱鬧非凡有如「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而624這個名稱也可以來自「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俗稱「迎六月廿四」,大概就是這樣的習俗與由來!這個故事是我在來大溪之前,從未聽說過的,非常有趣。 

另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開始麗雲姊有提到,為什麼這個地方叫做大溪,它的由來: 大溪原名「大姑陷」,是由泰雅族語TAKOHAM音譚而來的,是「大水」的意思,指的就是今天的大漢溪,漢人入墾後,認為大姑陷的「陷」字不吉利,於是改為「崁」字。清朝時,月眉的李金興高中舉人,為了炫耀,又將大姑崁改為大科崁。劉銘傳治理台灣時,為了突顯大溪山水交錯的景緻,再將「科」改為「嵙」。民國九年日人佔領台灣時將之簡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上圖為我們進去博物館之前,麗雲姊的講解畫面

在外面大概介紹了大溪是怎樣的地方,接下來麗雲姊就帶領我們進入博物館參觀,一進去博物館你可以深刻感受到,早期木器行的擺設陳列,有著許多製作木器剩餘的木頭材料,呈現當時的木器產業風貌。而大溪博物館比起其他的博物館又更特別,透過導覽講解,讓我認識到了大溪早期竟然還有樟腦跟日東紅茶,打破既往的想法,單純只有豆干或是豆製品! 在日據時代,大溪出產的「日東紅茶」可以紅到國外去,之前的茶廠已經轉型為觀光工廠「大溪老茶廠」。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這次的大溪走讀,天氣非常的晴朗,走讀快要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對岸有石門水庫,非常的清晰,而且整座山非常的美,是一般在都市的我們難以看見的風景,雖然當天頂著大太陽,但是這次的走讀,確實讓平時被生活追趕的我們,擁有了喘息的空間! 

broken image

 

下午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麗雲姊家,她以一個新住民的身分來告訴我們她在大溪故事的點滴,和因為兒子逐漸長大,自己有一段的空巢期的適應,在環島的過程中,被台灣原住民深厚的人情味所感動!儘管在環島的旅程當中,一開始委婉拒絕當地人的好意,但漸漸的她也發現人性的美好,也願意地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許就是那份感動一直存留在她心中,今天她才能帶著滿滿的愛心來為我們進行導覽講解吧! 

她有提到說,大溪整個發展起來的時候,多數人就和她一樣擔任博物館的志工,但唯一特別的是,她細心觀察這些觀光客的蹤跡,仔細思考能做什麼讓他們不只是來大溪這一趟玩,而有點什麼收穫,所以她決定在博物館旁邊的溜滑梯,開始講著繪本給那些小朋友聽!她在說這段經歷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感動,有一種把愛傳遞出去的感覺! 

broken image

 ▲麗雲的家,與她分享人生經歷小故事的畫面

 

再來我們到了做木製品的地方,老闆娘為我們細心講解他們家的故事,從做豆干的一路變成木器行,也算是一代代流傳的企業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隻木製的筆,可以當作裝飾品,也可以推回去當收納,甚至它真的可以用來書寫,這樣特別有巧思的筆又是手工製造的,老師就問我們說你覺得這樣應該要定價多少!雖然對一個學生的我來說,一支筆上千元就算是貴得不得了了!但如果一支筆,背後賦予有意義的故事,或許在其他人的眼中,就充滿了收藏的意義價值!這家木製行,甚至把古時一項項出售的商品,都用手帳的方式一一記錄下來,我看了覺得很特別,也很有紀念價值,算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能以見到的東西!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上圖為木製行把歷年的訂單,都用手帳的方式記錄下來

 

這次的走讀,擁有了許多的收穫,是在教室上單用文字與圖片,難以去闡述,而是以實際探訪當地,那份人與人接觸的心中的感動,遠遠超過在教室帶著疲憊的身軀,聽著老師講課來的深刻太多!感謝有這次機會讓我們來到大溪,也更了解當地的風土名情與美好。 

 

broken image

 

 ▲上圖為大溪走讀之旅,最後一站,咖啡廳的角落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