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生態人文學 03

北藝大 電影系一 黃靜怡 111061040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農業篇】

看文章看到老師談論起了家,我對家的印象一貫是模糊的,應該是說作為一個多重身份的香港 人,不論內外,家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夢幻的詞語。對內,00年開初時我媽媽嫁給了香港 人,她從湖北來到了香港,然後也在00年代中段,她拿到了香港居⺠身份證,便跟我的生父 離了婚,然後又跟一個⻄安人再婚了。於是我光是家,就盤旋在香港、湖北英山、⻄安幾個地 方,家庭背景的複雜,長期讓我對家的感覺很模糊。老師的家是賣魚的,而我的家是東拼⻄湊的,東拼拼⻄湊湊的:採茶、摘茶、炒茶。三個家之中我對湖北的印象最深,因為是茶的故鄉。來到香港之後,我很常受這邊的節奏影響,就是一種節奏混亂的感覺,我深信在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節奏:湖北偏向古老、香港偏向繁華、⻄安偏向古典,因着我媽媽的童年,我在不同地方徘徊,整個人的節奏也呈現一種難以言喻的凌亂,就是有一種不知道根在哪裡的感覺。


大家普遍都會對自己的家有個清晰印象,知道自己阿嬤、祖上那輩有什麼人,但我因着母親的關係,跟生父的家庭不熟,跟新爸爸的家庭也不熟,我對自己的祖籍定位還是模糊的。看到老師文章中的蓋樓,我想起湖北老家也蓋樓了,老家的樓是外祖父親手蓋的,整棟房子都是用磚跟木頭蓋的,但房子有點老舊了,下雨會漏水,於是商議着老家又蓋了一間比較新的房子。新房子是用磚頭蓋的,看起來很新,但我覺得少了木頭的那種樸素感,但好在打風跟下雨都不會塌了(我媽總擔心下雨天房子會塌,外祖父跟外祖母住會危險)。老師說的「何謂家園?」,這一句話我很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學家無法迴避的議題,也是我作為一個人類思考良久。老師說「給予」,提供了一個思索生態人文的重要起點,我對這點很認同,湖北對我來說就是個「給予」跟「應許」結合起來的地方。它在我的三個家中帶給了我最多的快樂跟人文回憶。
記得小時候村子還很繁華,沒那麼現代化,也沒那麼多人想往外跑。那時候過年,幾大家子的人圍在一起推石磨,豆漿緩的從大石磨機下流出,大家再一起幫忙過濾,喝一碗暖暖溫熱的豆漿。記得透過窗戶,我能看見外祖母炒茶的樣子,她的臉焦黑焦黑的,整個屋子裏都瀰漫着茶葉被炒乾後散發的茶焦味,那一下我覺得她很浪漫,炒茶浪漫、人浪漫、大山浪漫、炒茶的人最浪漫。如果要說家承載着人文回憶,那湖北絕對是承載了我最多人文記憶的地方。

講了一些湖北,可以跟老師分享一下我活到19歲生命裏頭比較混亂的記憶,這段記憶發生在 香港,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城市,從漁港變成商業、國際化都市,成就了很多人的金錢 夢,也毀掉了很多人的理想。我媽媽在00年代來香港,我在03年出生,剛好碰上了Sars病毒 肆虐的一年,我有驚無險的出生了,不知道跟玄學有沒有關係,在這一年出生,我的生命也變 得很有驚無險,從小到大都發生過很多意外,活到現在,我算是ICU病房的其中一個常客了 (活到19歲出入深切治療部超過5次)經常出出入入的,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ICU病房的護 士現在見到我都會跟我打招呼了:「阿妹,又是你啊。」,常常進出ICU不是一件光榮的事, 但每次都大步跨過的我覺得很幸運、也很感恩。在香港的日子除了經常進出ICU病房以外,我最有印象的就是住劏房了,劏房(小得像是籠子 的房間)算是香港獨有的一個文化面貌吧。那時候是家裏最窮的日子,窮得沒地住,只租得起 一兩千塊被割開幾份的房子。那時候洗手間、廚房都是要跟別人共用的,房子小得只有一張雙架床、一張桌子跟一個小冰箱,現在要我形容的話,那就房子的大小等於香港人心靈能走多遠,這不是在說瞎話,是我自己的真實體驗,一個人困在劏房久了,意志力再強大也會被消磨殆盡,我在香港就是這樣,在狹窄的空間裏居住,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但當我一回到湖北,整個人便快樂很多,馬上覺得自己是個頭頂帶花的鄉村漂亮女孩子了。

至於第三個地方⻄安,我沒有辦法做過多的評論,因為對這個地方不大熟悉,唯一的印象就是窯洞,⻄安人的家是從窯洞開始蓋起的,在⻄安比較鄉郊的地方會見到很多窯洞,排成一排一排的樣子,那是屬於⻄安的特別面貌,但我沒有過多研究,就不多談了,⻄安人住窯洞,也是跟當地歷史有很大的關聯。


透過林老師的文章,讓我重新反思了家對我的定義是什麼,尤其在如此複雜的家庭背景之下,我本來對自己的家一向抱有自怨自艾的態度,但看着林老師研究自己的老家基隆,我也有了反思,在我自己本身這麼複雜的家庭背景下,是不是又存在着一個更大的背景脈絡可以去研究呢?


 

上一篇
生態人文學 02 心得
下一篇
生態人文學 04
 返回網站
取消
所有文章
×

快要完成了!

我們剛剛發給你了一封電郵。 請點擊電郵中的鏈接確認你的訂閱。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