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生態人文學 02 心得

北藝大 電影系一 黃靜怡 111061040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我對基隆的記憶就是有一天凌晨跟電影系的同學拍完片,遠赴基隆去吃生魚片的日子。那時候是凌晨三點、四點,漁市場剛開不久,很多不同的魚被擺在一個個塑料袋,我對漁市場的記憶也是基於基隆的那天,我從來不知道漁⺠從凌晨三、四點便要開始工作。


聽老師介紹,了解更多有關基隆的事情,才知道中山、中正路有它特別的地位在(最老最長的路),看地圖見到中正路旁邊是海港大樓。海港大樓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的合署辦公大樓,興建於日治時代,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整體的設計很可愛,進去有一扇拱形門,玄關處採用大理石及陶瓦面磚,轉角處做成圓弧形,並且減少陽台的配置。看到老師介紹基隆的風景,我也不由得想起香港。香港自1930年代便是漁業為主,但因為獨 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面貌,到現在當初的漁港城市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商業化地 區。基隆也同為漁港,但兩個地方的命運卻大不相同,雖說現在漁業沒落,但在基隆,依舊可 以看到昔日漁港的浪漫,這對我來說非常可貴。透過林老師的介紹,有了更多跟基隆有關的回憶和人文認知,像是老師所說的軍艦更喜歡停靠在基隆而不是高雄,我覺得非常理解,對基隆的唯一印象就是深夜開始運作的魚市場,對高雄的印象就是荒涼,比起其他地方,高雄挺沒存在感的,沒有台南那麼多好吃的,也沒有台北繁華,比起其他地方,也沒那麼有特點,想不到海軍也是一樣的想法,覺得還蠻有趣的。

另外一個老師說的和平島也是很讓我感興趣的地方,聽老師講和平島是一個蠻多元化的島嶼, 曾經有過非常多的人再次居住,當中包括日本琉球居⺠,上網查了查才發現這裏發生過悲劇故 事:二二八事件時,和平島此處也發生了武力鎮壓,死傷者還包括日本琉球居⺠,後來就改名 為「和平島」,沿用至今。以正濱漁港為界線,旁邊分別住了不同族群,阿美族、馬賽人...... 用老師的話來講,很難想像一個這麼小的地方,住了這麼多的人。

再聽老師介紹教會,教會的建設背景很有趣,建立在了山坡地之上,想不到那時候還可以用石 頭抵債,現在的話是不太可能的事,然後有關山崩塌的事,沒有經歷過的我也覺得好險,幸好 房子沒有倒塌,教會也順利擴大。而隨着教會規的擴大,人們開始意識到可以在山坡上建設, 於是像老師說的,大量的房屋順着這樣被建設起來 —— 正濱教會成為了地方發展的關鍵,而 且是一個真的在做實事的教會。我小時候也曾經是一個基督教徒,但後來發現去錯了邪教教會就沒有再去了。(教會聲稱有跟上帝溝通的方言,但在我聽起來就是一堆胡言亂語),所以我現在對教會的印象很不好,而隨着年紀的轉變,了解到宗教多元化,漸漸的也變成了無神論者。老師談起的教會,跟我現在看到的教會形象截然不同,我還覺得蠻有趣的。整節課聽下來,前半段了解到基隆的人文面貌,後半段了解到教會與當地人⺠的連結(促進了當地建設和居⺠的人文知識),對基隆來說,教會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老師的解說,參雜
了很多個人回憶,講了很多我自己去看不會注意到的地方。從老師的講解中,了解到了基隆這個地方從前乃至現在的面貌。


對一個地方來說,漁港是個記載着很多人文面貌的地方,像是我鄉下(湖北)是茶香小鎮,我祖上那輩到我現在這輩都以採茶、炒茶為生,一大家子都住在山上,每天早上起來都會被陽光
跟綠油油的茶田光照醒,這跟老師記憶中的基隆很像,那些魚腥味、漁港、凌晨開始吵鬧的魚
市場,承載了過往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