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生態&人文·家

北藝大 傳音一 謝裕蓁

· 2021關鍵字報告

        跟著老師、助教及同學們透過在基隆的實地踏查、泰雅族部落的線上走讀後,了解別人家園的故事,看著老師清楚且很有條理地介紹自己及原住民朋友的家,同時反問我自己:「如果要我像這樣介紹自己的家,我能講些什麼?」,突然意識到自己未曾像這樣仔細認識自己的家鄉。

        在知道當地發展歷史、人們的生活、居民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後,回到家我也有跟家人分享我在走讀課程中所學習到的東西,像是介紹基隆在深夜凌晨時,熱鬧喊價批發買賣大量漁貨的漁市,對當地人覺得很一般,但對我而言卻覺得特別,這是在我的家鄉——南投,不會出現的場景。讓我想找尋在自己居住地方有什麼稀鬆平常的東西是跟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色?

       老師在開學第一堂課就介紹Eco在希臘原文是「家」的意思,所以生態人文學可以說是家學。家,不僅是屋子,還要有「人」情感的連結,在生活中透過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相互支持,才是生態人文。生態人文是個跨學科的知識,針對這些危機背後人的責任,有實踐性及行動力,能互相對話與整合。

        用走讀的方式,課程透過五官去體驗認識,老師有解釋安排每個行程想要教導我們的東西,不只增加我的知識,也提升感受周遭環境變化的能力,由不同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同角度,一個個故事串接拼湊起來,讓我對於當地有更多的認識。老師的分享讓我思考家園,家園是照護關係展開複雜內容的結果,可以小到住的房間,也可以大到整個地球或銀河系,取決於看的角度,不同層次與角度、與家的關係,但人不是跳脫開一切高高在上的,人依然是相依於自然的一部分。

        生態世界就是人與他者「互依」的故事,照顧、照護、關心、在乎、幫助他者成長。照顧,不是上對下或主動對被動的關係,從生態角度不是只有單向,而是有雙向的。在泰雅部落我看見互相依賴的關係,產生共用、分享,不是忽略關係權力,該我用就用。小米幫助泰雅族人可以填飽肚子,泰雅族人將小米帶到其他地方研究復育不同品種的小米,在播種前的Sbalay儀式、游耕燒墾小米田與桂竹林土地的互相轉換、許多生活用品都是竹子做成的......等。

        生態人文學這堂課告訴我如何與環境相處、如何對待環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認識家,認識自己的家以外,也學著如何珍惜跟保護自己的家,因為使用這個環境的,不只有我們這一代,要讓這個環境可以保持下去。看到不同族群如何愛護自己的家和傳承推廣文化,也讓我學習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別人的家後,發現自己家文化的特別之處。舉自己正在學習很多不同地方的傳統音樂為例,有些部分失傳,雖然開始的時間晚了一點,但還有一些東西可以維持,總比什麼都沒有還要好,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文化特色流失了,等意識到想要發揚保存傳承就為時已晚了。

       現在很多人只看到自我,對生態環境缺乏正確的使用方式,濫墾濫伐、汙染環境等等,就造成現在生態環境失衡、極端氣候或其他生態危機,或許只有生活在地球中的每個人都抱持正確的生態觀念,我們才能安居並永續經營地球這個「家」。雖然疫情的關係,很多活動課程都無法如期進行,都只能待在家中,但增加了可以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好像也藉這次疫情讓大自然有了喘息的空間,人們減少外出活動,同時減少通勤時排放的廢氣等等,讓各地的空氣品質等汙染獲得改善,也很像地球藉著疫情自己在修復自己。看似沒有任何好處的疫情,其實也是有一點好處的,不過還是希望疫情可以趨緩,更希望我們人類可以從中記取教訓,好好愛護自然生態。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