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題小作

北醫林子婕_文

宏大的議題,大抵都需要從渺小的作為開始。   

學期初踏入這堂課的教室之時,並沒有料到將會學習到與家園的相處。 

「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我一直以為會是跟環保議題相關,呼籲大家別再用一次性塑膠、節能減碳愛地球,僅此而已。然而一個學期下來,我想我學到更多的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家並學著尊重和善待它,是人文方面的思考。   

我想這之中的誤會存在於對「生態」這個詞的理解。   

原來生態還包含「家」的意涵。以往當我想到生態,浮現腦中的畫面都是熱帶雨林,是動物和牠們的棲地,是植物,是溪流,卻忘記了我們自己身處的生態。 

正濱漁港、尖石後山,嚴格說來都不是頂陌生的地方,我卻未曾以「家園」的眼光看待過它們。年初跟著老師穿梭在正濱市區和八斗子的浪花中,上個月隨著影片中的小米媽媽走進小米田、跟著傻瓜農夫走進傳統領域。若不是這些經驗,我大概也不會知道正濱教會怎麼在山壁上建立、不會知道小米的泰雅族語遠比中文多、更遑論是學到傳統泰雅族如何用五節芒和小米酒進行入山儀式。 

是這些走讀讓我意識到生態是由環境、人、語言、文化、歷史、飲食等等繽紛多彩的元素交織而成,而跟隨當地人的腳步,確實是認識一個地方最真切的方式,當一個地方以家的身分被介紹,溫度便不再只是肌膚的感受,而更存在於話語和故事當中。   

但說來慚愧,我還真的不太認識我住了二十年的安坑,除了「在綠線尾端,跟深坑不一樣」以外,我好像也講不出甚麼更詳細的介紹。 

於是我開始觀察這個山腳下的城鎮:背後是烘爐地,前面是新店溪,低矮的泥灰平房之間矗立幾棟略嫌斑駁的紅磚大廈。我在不遠的河堤上學會騎腳踏車,在對面那座山裡像城堡一樣的地方是我的母校,向另一邊看,甚至看得見101大樓,北醫大約就在附近。這裡還有很多歷史,從漢人移民初期的械鬥和與原住民爭地、日治時期種植茶葉和開採煤礦、民國初期變成軍事機構和刑場,到近年才開始都更和蓋捷運。 

認識家園是一個療癒的過程,太多景象都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至於當我仔細思索,會發現在腦海的底部收藏了好多我甚少一一檢視的回憶。探究土地的歷史更是,太多故事在地名中被保留,過去的我卻選擇視而不見。如果對日常生活的地方都如此疏遠,又怎麼能夠對巨觀的生態有多深刻的認識呢?

 

除了認識家園,這堂課還帶我看見永續發展的實作。   

永續發展是一個多大的議題不言而喻,甚至聯合國都為此訂出了17個目標。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些目標在生活中不是離我太遙遠,就是根本流於形式和口號。但在小米媽媽和傻瓜農夫身上,卻無形而真誠地在實踐著。   

其中一部線上走讀教材中,芭翁提到小米是原住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有很多早已絕跡的品系,只留存在耆老的回憶中。平時我吃的主食大多是稻米和小麥,但聽見芭翁這樣說,我不禁好奇小米到底有多深遠的歷史,還有它們在泰雅文化中的地位,於是便上網搜尋「小米」。 

荒謬的是,我完全沒想到搜尋結果第一頁清一色是生產手機的那個小米公司。 

這更加凸顯芭翁所正在做的復育和保種的重要性。一個文化的根絕對值得被保留並傳承,鑑往方能知來,在科技進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應該被保護。   

芭翁和夏禾所採取的農牧業經營方式更是難得。 

潛心研究並推廣自然農業的趙漢珪先生說,「自然農業是尊重植物和動物的基本權利,發揮它們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量的生命農業」。天然的耕作和畜牧模式不只保障糧食來源的安全無虞,還同時保障農民的收入,並且減少很多環境汙染,我想這就是將永續發展完美應用的絕佳實例之一。 

 

以全世界的維度來看,認識自己的家園和利用自然農法做出蛋捲或許都是極為渺小的行動,然而正是這一步一步的踏實,才能夠堆疊出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我想,這門課是一個契機,從此以後努力地觀察並行動,期許最終能夠最大化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