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環境危機

文_江芷靚

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進步帶動人類社經活動的急遽擴張,特別在近一百年,大量生產、過度消費的生活型態,對環境的影響已超過其涵容及復原能力,造成公害污染、生態失衡、資源銳減,不僅使自然環境深受其害,也危及人類的永續發展。—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 張子見(2007)

broken image

                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於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一書,揭示了化學污染對人類文化產生的巨大衝擊,及其對地球生態的影響。此舉喚起世人的環境危機意識。而後聯合國於1972年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明示「享有良好環境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權;保護環境並傳之後世,是人類的責任,亦是各國政府的義務,人類以到歷史的轉捩點,對環境問題,除需深思注意外,由需共同採取行動」

人類的意識抬頭、環境議題開始被提倡;然而地球環境的惡化卻只增不減,甚至在快速惡化當中。近年來由於人口的高度成長與經濟的過度發展,使全球生態環境受到更嚴重的破壞,各式各樣的環境危機大家都耳熟能詳。例如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空氣污染及水污染、臭氧層破洞、沙漠化、生態瀕臨絕種危機⋯⋯。我們的舉動加劇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威力,其傷害到的也是自己。而最深受其害的除了生態環境外,以人為中心思考的話,不外乎是第三世界的窮人。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然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為擺脫貧窮和龐大的外債,擴大其不當的開發,加上工業化國家的長期剝削,導致環境問題更加複雜化。

撇除以人為中心思考,受到最大傷害的不外乎就是生態。

生態環境是生物體( organism)或種群( population)的生物(biotic)和非生物(abiotic)環境,因此包括影響其生存、發展和進化的因素。 生物物理環境的範圍可以從微觀到全球範圍內變化。耳熟能詳的生態環境議題,以人為中心去看會感覺其圍繞著我們,卻又好像跟我們不相關。北極熊瀕臨絕種、守護森林運動、生態多樣性的減少、企鵝依賴的海冰逐漸消失等等,諸如此的議題聽了好幾年,卻總覺得與自身沒有那麼地切身相連。

北極熊也沒親眼看過、森林大火也沒發生在台灣,冰層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究竟影響到什麼?這些環境危機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真的跟我們有相關嗎?

生態危機和疫情的解方:保護生態人類才真正安全-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0)

「民主、技術、城市化、不斷增加的個人財富和對自然的激進態度的力量似乎與現在面臨的環境危機直接相關。」—Moncrief, L. W. (1970). 

許多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不外乎是某種負面的相輔相成。本堂課程將透過帶著同學們去到原住民部落,認識他們的文化、認識甜柿、將走讀的重點放置在甜柿上。思考在其背後連結到「環境危機」觀念的議題。透過介紹泰雅的文化,實際參與甜柿的產銷過程、了解該地方的生態環境、認識當地人士如何與之互動、以及如何改變種植方式因應環境危機。

我們的焦點雖然是甜柿,但是在行程中我們也會介紹泰雅的傳統主食,小米,並且說明從小米到甜柿的耕種過程中究竟是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變遷。

也就是,為何小米不見了?又為什麼甜柿出現了?

參考文獻

Moncrief, L. W. (1970). The cultural basis for our environmental crisis: 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is only one of many cultur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Science, 170(3957), 5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