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食物與地景

北醫 黃靖芸_文

· 2021關鍵字報告

「食物地景」到底是什麼?大概最初對於這一堂課抱著最大的想像的四個字了,也沒有多想,可能就是關於食物和土地吧,但被我忽略的還有關於人,其實食物、土地和人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也環環相扣。

在老師的第一堂演講中提到,食物地景的概念,是關於人們在是怎麼獲取食物、製備食物、談論食物,還有食物的意義,以及它所連結的地方和空間。對於泰雅族人而言,他們獲取食物的地方,就是他們身處的這片山林,那裏,就是他們的大冰箱,這對於從小到大生長在都市的我來說非常難以想像,因為我們需要什麼食物,都是去菜市場、大賣場,他們卻是直接到山林裏面,直接到山林裡面拿取聽豈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其實並不然,這當中有很多泰雅族人才知道的奧妙之處,他們必須讀懂大自然的語言,要會分辨植物、要會知道動物們的習性、要會知道這片山林裡面每個生命之間是如何彼此依靠,生長,而欣欣向榮的。

接著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關於泰雅族人們的遷徙,隨著文明的時代到來,開發從平地逐漸轉移到山上,房子、耕地、獵場,都可能從傳統的領域變成國有地,當保育的意識抬頭時,想要建立馬告國家公園的國家,和原本就住在這裡的泰雅族裡理所當然地有了衝突,當時國家不相信那些山林已經都被泰雅族人們佔據,後來才發現那些耆老們說的都是真的,這些都是們過去的領地,明明是自己的家,卻因為外人或是氣候變遷而被迫不斷的遷徙,讓我不自覺地想到氣候難民,住在平地的我們可能疫點感覺都沒有,但他們從過去到現在卻已經不知道已經經歷過多少次的遷徙了,就連國家似乎也不站在他們那一邊,要跟國家討論原住民國家公園的事情,需要有公務人員資格的原住民,但當時只有一個布農族的原住民符合,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要求。

最後是小米方舟的行動也讓人非常動容,也是跟食物地景最有關係的兩個人,就是小米媽媽和傻瓜農夫夏禾。傻瓜農夫夏禾,讓人難以想像的是他一開始雖然是尖石鄉的甜柿王,但卻是大量使用農藥,是後來才決心學習不用農藥的自然農法,並且跟著泰雅族的耆老學習傳統農法,後來也開始養雞、養豬、養魚、種菜,夏禾曾說他在國外學習到的那些自然農法的知識是無法直接用於台灣的土地上,因為每片土地都有他們專屬的習性,因此要透過當地泰雅族部落老人家的教授,自然農法才得以順利的在這塊土地上面逐漸的發展。小米媽媽因為在不丹看到了當地原住民農夫為氣候變遷所做的行動,也開始思考她能夠貢獻什麼,回到台灣之後,她開始種植小米,不光只是單純種小米,她嘗試著要保護這些品種,在她的努力之下,耆老們也透過辨認這些小米,教她小米的名字,在這之中,屬於泰雅族的語言逐漸回來,雖然一開始不被她人支持,但後來她的努力果然沒有白費,因為她的行動吸引了更多婦女與小孩的投入,也讓更多人憶起互相合作,互相照顧,以小米田重新串起了這個族群,不只是生態,還包含了整個社會、文化。

在第二堂演講中,老師提到「互依」這個關鍵字,在最一開始大家一起合唱的曲子,是最讓我感動的,雖然沒有聽過,但在老師講解完之後,覺得它真的是一首看似簡單,但是意含卻非常深刻的曲子,星星與月亮的互依、自然與人文的互依、現在與過去的互依、自我與它者的互依、林班工作的苦悶與夥伴的相依。究竟互依的概念為何?老師說,是一個對家園感的渴望,每一個個體,其實原本都是孤單的,但彼此之間,卻又是有聯結的。這使我想到萬物之間奇妙的關係,我們生下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裡,和這個世界的人、事、物相識、相知、相惜,人和世界上的其他萬物,其實也是陌生的,而我們似乎也在和他們產生獨特的連結,如此想來,覺得每份連結都顯得特別的珍貴且別具意義。在人和它者之間的關係,老師分享到很深奧的一個部分,是把它者和自己視為對立的世界,以及互為主體的概念,都在老師分享的泰雅族傳說故事中得到很深刻的啟發。

這一段也讓我很有感觸,食物鏈也存在著互依的關係,沒有一個生命是只吃別人,而沒有不吃,吃與被吃,都是互依關係。被吃沒有人願意,卻是無法逃離的命運,但是人卻好像抽離跳脫出這個食物鏈,在最高的位置一樣,但是人真的可以跳脫出來嗎?也許人不應該跳脫,人沒有看到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聯,所以造成很多對於生態、世界的危害。

關於故事居所的部分,所有生命都必須在自然中找到居所,當生命在尋找出入時,涉及到生存,需要食物、居所等等,在這之中產生出來的互動關係,互依的關係。人在自然中的關係其實是一個找家的過程,即是故事居所:就人而言,找家的過程,就是一個一個故事,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找家的故事,人在世界中,世界也在人中,不同文化的人都在各自的找家。

另一個關鍵字我覺得是照顧,幫助它者成長,就是照顧,我覺得老師結合生態與照顧的這個觀點很新穎也很不同凡響。對泰雅族人來說,泰雅族的傳統小米田,小米幫助泰雅族,泰雅族也在幫助小米,物種會變,是因為被帶到不同地方,而產生轉換的過程,小米被帶到不同地方,而產生不同品種的小米,小米和泰雅族之間,產生互依的關係,彼此都是在照顧著對方,這樣特別的關係,與萬物的關係,也可以在他們的小米播種祭Sbalay感受到,

透過這個儀式,和這個土地所有看的見看不見的生命溝通、和解,和他們說現在要由他們來種植小米,感謝之前和這個土地曾經播種過的人、靈體,還有播種與集體的分工,間拔,收穫,入倉,脫粒,在這些過程,包刮是人或是非人的生命建立連結,透過種小米的過程,形成整個網絡。我非常佩服他們共享的概念,不只是和一起種小米的人共享,更包括先人、萬物,彼此互相成全,會想到以前用的人,謝謝他們照顧這個土地,祝福現在他們的使用。和現代的觀念講求的權利,有很大的不同,我想這也是我們都需要去思考,從生態當中的啟發,除了權力以外,我們更應該要去看到關係,重視關係。

最後是老師以阿波蘿太空船登月,阿姆斯壯身為人類當中第一個看到地球的全貌的人,在看到地平線的遠端有一顆藍色美麗的星球時,先是把它當成它者來做研究,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後來當他知道原來那是地球時,才發現他是它的一部份,它也是他的一部份。怎麼去理解我們與周遭的關係,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如同這次的疫情,不知道對於新冠病毒來說,我們之間真正的連結為何?又或者我們之間還有沒有更加深刻的關係?的確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疑問。

在這次的課程當中,透過線上走讀的方式,看到並且感受到泰雅族人們他們生活的智慧,他們為了土地所做的努力,他們與生態共存共榮的方式,「永續」對我們來說,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當我們在為著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等問題在思索怎麼辦時,泰雅族人早已用他們從古流傳到現在的智慧,努力的保護他們的家園,我想我們需要學習,從他們做的每件事背後深刻的意涵開始,學習抱持著謙卑的心面對大自然,食物、土地和人的關係,值得我們更加用心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