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飄散在山間的食物

文:邱鼎恩

· 2021山之行紀錄

穀倉中的意外生命

還記得去年因為課程的關係第一次踏入小米媽媽的穀倉:爬上高高的樓梯進入穀倉,最先衝擊感官的不是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小米標本,也不是特殊的高架式建築,而是撲鼻的氣味:潮濕溫暖的空氣混雜著一絲的草味;濃厚的穀物味繚繞著一抹清香;當然也不乏來自泰雅土地的一道餘韻。再定睛一看,架上的小米也是形形色色:細長的稻桿垂掛著飽滿的米粒、有的細碎如眾星圍繞一到細碎的銀河,有的卻彷彿星團般簇擁在一塊兒。在穀倉中,小米媽媽向我們介紹如何一步一腳印地建立起腳邊的小米田:從身旁的左鄰右社的質疑,對於小米媽媽執意要保存經濟價值不高的小米而非經濟作物感到不解,一段時間後卻也會到田間來幫忙,再到聽從他父親的教導,慢慢地學習種植小米需要的整個程序與步驟,進而在與鄉親的言談過程中記錄各種不同的族語。

欣欣向榮、散發著生命力的小米田

很多時候珍貴的文化也是這樣被傳承下來,就好像老師在上課時提到sbalay等的族語,也是在某些程度上將這些較鮮為人知的文化傳承下去。除了文化傳承外,小米田代表的更是族人對於土地的認知與尊重,代表的原住民族對於飲食的敬重。漢人有一句俗諺:「民以食為天」,原住民的文化中從一堂堂的課中看來,對於食物也是把各種細節隱藏在生活中,舉凡壁畫、雕像、生活器具與建築等等,都可以發現他們把食物視為生活中的生命中樞:由於現在種植的傳統品種都是原住民們經過許多世代積累,為了符合當地適合的條件、穩定生長並減少外部成本投入精挑細選出來的品種。因此這樣與傳統習俗元素環環相扣的靈魂,代表的正是民族的價值觀、理念與薪火相傳的期望。

小米媽媽

有趣的是,這次的線上課程出現了新的成員:一隻母貓與一窩幼仔。看著影片中一窩貓仔依偎在母親的懷裡靜靜地吸奶,貓咪一家子則是待在穀倉的角落,旁邊堆滿了各式各樣到小米。這段不經意的收養關係,也讓我想到大自然中的食物鏈:人類身為食物鏈中最頂尖的一環,時常自詡凌駕在各個不同的物種之上,在意外收養了一窩貓仔後,也在穀倉中創造出了小型的食物鏈。兩個食物鏈在穀倉中因此有了交集:互相依賴又互相影響。不只貓與人類,小米媽媽在介紹的過程中也提到小米田中不會只種小米,同時也會栽種其他不同的作物,好讓小米可以生長得更好。這種類似互利共生的關係,也暗暗地在他們的家園中建立起了一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羈絆。 

大自然的冰箱與陷阱 

整趟線上走讀的過程中,「食物」一直都是貫串整個課程很重要的媒介。在一開始的不起眼橋上竟然隱藏著課程內容的一大重點:各種跟「食物」有關的浮雕。在這些浮雕中呈現的故事形形色色:英武的獵人奮力擲出標槍,劃破了天空與斗大的汗珠;滿載歸來的獵人臉龐映照著火光,引吭的高歌隨著小米酒香升向雲翳。在這些充滿年代感的紀錄中,可以發現維繫一個部落的方式並不一定要是以往認為的民族向心力、也不一定是祖靈的啟示等等。而是眾人對於「食」的需求。眾人為了食物與生存,往往可以激發出最為有效且有力的凝聚力:族人們為了互相支持並活下去。一同緊握手上的標槍、背上的弓弩,冒著一次次的生命危險踏上「征程」,為的全是換得一家老小看到豐碩了食物時一抹笑容。一項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背後竟然能延伸出部落的運行大道理,我想這也是這堂課中老師所要帶給我們的東西之一吧。

浮雕

除了隱藏在生活角落的浮雕,課程中也介紹了原住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冰箱」:利用各式各樣的陷阱捕捉獵物,其中就有一項抓捕飛鼠的陷阱,我發現在不同的地方,對於抓捕動物的陷阱,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身為山地醫療服務隊的一員,曾有幸到南投仁愛鄉的賽德克部落見識到當地耆老示範搭建抓捕大型獵物的陷阱,也從賽德克耆老口中聽到部落在打獵前的各種禁忌:不準嘻笑、歌唱與告知家人,季節上也是多有規定,甚至在獵到獵物後的祭祀儀式也都馬虎不得。我也曾深入與年過耄耋的耆老獵人深入談話,了解他在年輕時究竟是如何獵捕獵物、數十年來山區部落的發展與更迭,也談到現在狩獵技術傳承的不易:年輕人的流失讓這門技藝逐漸邁向失傳的可能。儘管我們現在已不同的方式接觸到了這門技術,但我們依舊無法承擔起這份傳承的重責大任。不僅僅是狩獵技術,而是整個原民文化的保存,是否終將會隨著時代的老去,隨著山間的雲霧中將飄散呢?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