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天基不可洩漏

北醫 醫學一 王柏鈞 筆

        這次的工作坊,不僅讓我整個耳目一新,也拯救了正在期中水深火熱的我,一路上五官的體驗,都如熱鐵烙膚給了我極為深刻的感受。我多久會忘記那海浪拍打礁石的壯闊光景、空氣中鹹溼的海味與鮮味、穿上草鞋後的那種潮濕的包覆感與黏著感、步履蹣跚走在隨時可能滑倒與隨時可能被海浪捲走的那種鋌而走險的那種危機與擔憂、與海浪親從地平線,萬馬奔騰、橫空出世、亂世崩雲的那種震撼感?不曉得…但我明白,這短短的兩天,絕對影響我將來感受海的體驗,改變我欣賞與詮釋大自然的角度,更甚影響我未來探索人生與家的旅程漸行漸遠。回想起老師在最後一天所提的開課標準,所謂知識成長量,我想這寫成長無法僅用隻字片語說出,更無法用紙筆測驗測出我對這片大自然的想像,而這一切得回到最初的悸動說起。 

        一早,我和煥益踏著輕快步伐,微風輕吻臉頰,隨著2088駛入基隆,窗外的高樓大廈彷彿都彎下了身子,鋼筋水泥的叢林也消長成由各式各樣的矮房,老舊的磚瓦、時代遷移的痕跡彷彿如一卷舊電影如今在我眼簾撥放著,號稱雨港的基隆果真名不虛傳,街面上琳琅滿目不缺五彩繽紛傘的痕跡,騎樓築起的大街,水溝串聯的小巷彷如是基隆的血液循環系統,孕育著這塊地狹人稠的生命。隨著公車戛然而止,我看到了老師和同學們已在海科館等候多時,老師首先帶領我們認識他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看著海科館地板上的那張空拍圖,我才發覺基隆原來是一個如此地狹人稠且背山面海的地方,老師藉由那張圖告訴我們基隆人就是在這樣的緊實的環境長大,礙於腹地實在太小,又不能不斷往山裡拓墾,基隆人於是往海邊擴張,因此就順理成章成了曾經名噪一時的北部第一大港,而討海人順著這運勢而生,許多基隆的長輩或家庭生活都跟海離不開關係,有些人是遠洋漁業的魚東,有些人是魚販,更多的是在港邊忙進忙出的移工們,有的忙著修補網子、有的在分裝生鮮漁獲,他們各有各的特別出身背景與故事。有些人從小就在海邊玩沙撿牡蠣,有些人到現在90幾歲了每天卻仍會乘坐著環保船到港邊冒險,好有些人因為太愛基隆這個海港而成為了海科館的解說員,我想基隆人就好像水女一樣,被魚水滋養著,被大海滋養著。

        對基隆的漁業生態有初步的認識後老師帶領我們穿上了草鞋,直接下海前往大坪海岸。導覽的哥哥彥宏親切的向我們解說潮間帶的生態,我們看到了玉黍螺怎麼藉由黏液把自己疊起並吸附在礁石上而不被海浪沖走,滿山滿谷讓我怵目驚心的海蟑螂,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石蓴,還有各種寄居蟹、海螺、雌雄同體的海兔等等,隨著陽光逐漸熾熱,海面的浪濤也越顯肆虐,每次大浪的迫近都讓我感受到與海神搏命的那種刺激與緊張感,最後我們來到了第一堂課的教室,眼前是環繞的海與天,聽覺越來越靈敏,海風的觸感也越來越清晰,老師叫我們並且雙眼將身心靈都打開,與周遭的一切連結,當時的我覺得自己真的好放鬆,對比剛剛一路上驚險的跋山涉水,現在心中的寧靜祥和真的是踏破鐵鞋所得之難能可貴。將我心靈全部下放,第一次感受到被大自然支配的的那種自由。回程的路上本以為會相對熟悉,卻因為潮水終究不退,於是我們走了另一條路上去,一路上的顛簸不在話下,我的草鞋隨著被海浪的侵蝕,最後終於壽終正寢,讓我我舉步維艱,每踏一步我就感受著草鞋要被沖走的那種細思極恐,上岸後我立刻問導覽員這個草鞋的價錢,才知其實現在要買這種東西也已經很少見了,所以其實一雙也不便宜,要將近100-200左右,真讓我大開眼界。

        後來,我們到了最快出國的地方—和平島,眼前的阿根那造船廠遺址,那個時代感真的讓我深深著迷,聽隨行的一個朋友說,他們上次來這裡還看到了一個連續劇在拍槍擊戰,我也覺得哪裡好適合演那種黑幫或是嘻哈很underground 的那種地下文化,還記得我第一次來這邊看的時候還以為他是什麼斷橋或斷軌之類的東西,聽老師說,那裡也曾是美國隊長來台拍攝的地方。而老師也提到,這裡在民國初年,因為基隆漁業發展迅速,身手矯健的阿美族就來到了正濱漁港開始了他們的海上生活(有一說他們為奇浩部落。)也讓我驚嘆,這些在山地打獵維生的原民們竟然也會到大海捕撈從事漁業,這種跨出舒適圈的態度真讓我佩服不已。後來我們沿著一個斜坡往上走一小段之後,就在一片大空地旁駐足,老師講解後才知原來那塊大空地下埋藏著大陳義胞的過去,差不多在民國40初年,大陸浙江省的大陳島民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而其中最後一艘的島民就是被安頓在和平島、八斗子這邊。由於大陳義胞獨特的性格與生活風格,在八斗子這邊自成一格,而經過我搜尋之後才發現當今的許多政治人物竟也是大陳義胞的後代,也讓我更認識這群人們。接下來我們到了一塊好像是挖到一半的遺址,看完解說才發現原來這個看似考古到一半的地方原來叫諸聖教堂,而這個教堂連結了當地原住民和西班牙人的文化寶庫並以聖薩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遺址的發掘計畫進行,我想對於這個充滿歷史風韻的古都,真的腳下處處都是驚喜。而老師也說甚至可以從那些岩石層疊的紋路追溯出基隆在1867年遭遇大地震,引起海嘯席捲而來,造成金山沿海嚴重傷亡。這些探究,都讓我發現平常我走馬看花的風景,竟然處處都藏著過往的脈絡軌跡,若沒有好好探究去剖析,真的會失去很多對於一個地方的認識、故事與記憶。後來,老師藉由讓我們拍下我們對基隆的意象,並用自己的話詮釋,我蠻喜歡這個環節的,因為藉由此我才有更全面的視角去摸索這塊基隆的城市歷史與記憶,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去拼湊我對這個區域的理解,真的收穫良多。

        第二天,我和同學們一早就到老師小時候的家尋根,看著老師如數家珍的把他小時候的點點滴滴躍然紙上的透過周遭的擺設講解給我們聽的時候,我才發覺自己似乎從未深刻的探索自己生長的家是長什麼樣子,當老師在介紹那依山而建的老房還有他小時候和海大的學生在這棟好像霍爾的移動城堡穿梭請教,還有因為土石流而恰好構成房屋走向與擴張,我才發現自己眼前的一磚一瓦竟然都有他的故事,而那些變化都是其來有自,卻因為自己未深入去了解,所以才會覺得一切都很理所當然,也才因此錯過認識自己家的機會。 對這個家有初步認識後,老師帶領我們我們跟教會的人一起禮拜,一起共食,期間我們跟幾位基隆當地的人們聊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位海洋大學地質系的榮譽教授,他對他專業的熱忱與健談爽朗的性格真的是一聊就停不下來,當他分享他出海研究基隆火山的小趣事時,真的讓人很身歷其境,讓我也不禁我這塊土地充滿好奇。下午,老師帶我們再到和平島走讀並採買漁獲,第一次自己買生鮮雜貨與殺價真的是好有趣,最後上桌的麵疙瘩也真是超級好吃,教會的一對兄妹還教我們怎麼做蚵仔煎,最後還帶我們去海大看螢火蟲,隨著點點螢光與星空交替閃爍,畫下了這趟旅程的句點,這些感動,天機不可洩漏,讓我放在心中咀嚼許久,此趟真的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