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文化回流 健康流回

蔡芳均_文

文化回流

傳統文化的回流,不是一昧地追求復古的思維,而是藉由傳統文化的復興,從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田埔部落的小米復育,小米媽媽芭瓮不只是致力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小米復育,因為泰雅族人在耕種小米時,會有許多儀式,在進行復育的同時,也促使了原民傳統文化的再現,在田埔部落消失了約三十年的小米種植,這些儀式也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流失,但是藉由小米復育的契機,不只是傳統作物的復興,也找回了傳統文化。

語言回流

語言的功能不只是溝通,亦承載著文化,與民族的自我肯定。

傳統作物的耕種,諸如:小米脫穀與採集樹豆,多是勞力密集產業,人們一旦聚在一起,必定會有互動與交流,從人們的交流中,每個人都會有些許收穫,或許是智慧的增長,抑或是心靈上的富足。人們交流必須仰賴共通的語言,然而原住民語言的流失,必須追溯回台灣特殊的殖民時期,從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乃至於國民政府來台後,於戒嚴時期實施的國語運動,藉由統一語言,達成思想上的控制,經歷數十年的方言禁用,雖然近年來開始推崇母語的回流,但語言一旦經歷一段時間未被使用,必定會有些許字詞流失了,這樣的語言流失,背後其實隱含了更深層面的文化與自我認同感流失。

然而藉由這樣勞力密集的活動,由年輕與年長的族人構成的團隊一起致力於相同目標時,從交流中逐漸找回被遺忘的語言,我想這便是一段認識自我民族的旅途,與增強部落間歸屬感的過程。

健康回流

環境的健康議題,我認為是排除過多的人為外力,例如過多化學加工品,以大自然自身演變而得以生存的法則去維持健康,例如:三一農場中使用自然農法的菜田,排除化學肥料,並採用間作作物做法,使的菜園裡的生態得以維持多樣性,可以在作物間看見蚱蜢穿梭其間,間接表示了這個環境很舒適得宜。

在現代技術不斷演變的時代下,如何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產出友善環境的技術,在夏禾老師的自然農法上完美的體現了。取自於環境中的微生菌,在經過發酵後,實施於漢方發酵製成的資材,與飼養雞的飼料裡,以最溫和的方式對待土地與動物。

隨著社會變遷,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傳統作物的耕作開始走向高量產的方式,這也意味著作物必須減少病蟲害,作物要是完美無瑕的,售價才不會被降價,這反應了因社會大眾對於品質的外觀要求,引發了後續一連串的影響,從耕作方式乃至於施肥品。回歸於溫和的耕作方式,不只是土地與生態恢復健康,人們在飲食上也逐漸走向健康的路途。

健康不只是指疾病的減緩與移除,亦指心理層面與社會交流的適應。

人們傾向於採用步驟更簡單的流程,因為講求快速與便利性,社會上開始會出現許多技術與科技,以滿足人類需求,然而因人類需求創造出來的技術,也進而對人類造成了影響,有利處也有弊處。以耕作施肥為例,夏禾當初使用化學農藥於柿子田上,雖然使柿子能遠離病蟲侵擾,但不只對於田地生態造成威脅,失去健康狀態的平衡,也對自己與家人健康造成威脅。然而多年努力後的自然農法,在課程體驗中,認識了維生菌發酵的作業流程,會發現其實需要投入更多心力與時間,但我想對於使用溫和耕作方式的農家而言,是找回了健康。雖然因多道程序,必須承受身體上的勞累,但藉由人與非人之間雙向的交流,達到心靈上的富足。

社會交流適應建構的健康,於群體交流中發揮效用,人類是群居生物,從事勞力活動,藉由人們的交流,可增強人與社區的連結,並從這些連結中獲得社交需求上的滿足,於內心會產生正向的影響力。

 

猶如小米脫穀、採集樹豆、自然農法操作等,從這些勞力活動中,對於人而言,會在內心重新整理思緒,審視自己內心的狀態,也因為遠離現代社會追求快速引發的緊湊壓迫感,生活步調慢下來,逐漸將注意力分散於周圍環境,開啟一段與環境及動物的對話,換句話說,這些非人生命正在提供人們照護需求。

 

從這些體驗中會發現,我們忘了人類不能脫離這個生態圈,很多議題是因為人類的執念與慾望加諸於非人生命,而引發了後續的效應,於採取行動前,人們必須體悟到要以更全面的視角去綜觀全局,亦即將人類執念屏除,並排除”人為萬物之靈”的想法,和非人生命站在同一水平線,便會看見它們於人類欲望下所遭受的壓迫而演變成不健康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