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山脈與記憶的皺褶

王嘉瑜_文

隨著道路蜿蜒深入山巔,我們行駛於山脈的皺褶;道路逐漸崎嶇,思緒卻緩緩沉澱。第3次來到尖石,我對這裡有著既陌生又熟悉的複雜情感。旅程看似相同,但因為每次同行的旅伴都不同,因此每次都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收穫。因為期中考而錯過了原定北醫的上山行程,卻意外的遇到一群耆老們,當中有南投廬山的村長、賽德克族黃藤工藝的大師、賽德克族的母語教學老師…等等,組成的多元性也讓我在過去已經去過的地方看見以前所未曾看見的、未曾思考過的部分,也讓我對文化保存、泰雅族的集體記憶皺褶有了深刻的體會。望向遠方皺褶的山脈,連綿不絕的翠綠讓我想起在這塊土壤上生活的人們,以及他們記憶的皺褶。

車上視角。出發時台北下大雨,新竹卻大晴天。在通往田埔的曲折山路上,彷彿一轉彎就會遇到美好事物。

車上視角。出發時台北下大雨,新竹卻大晴天。在通往田埔的曲折山路上,彷彿一轉彎就會遇到美好事物。

- 溯洄而上 -

初次在尖石鄉公所的文物館與這次的旅伴會合,便注意到他們用著流利的賽德克語互相溝通,而賽德克語的音韻優美,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文物館裡,我注意到有一位耆老專注的盯著展示櫃裡的黃藤編織,原來他是他們部落裡最會黃藤工藝的師父,還笑著跟我說剛剛注意到沿路有很多黃藤,如果他住在這裡的話,黃藤很快就會被他摘光了。

 

然而現在仍然專精黃藤編織的族人已經少之又少,是瀕臨消失的傳統之一。其實不只黃藤編織,泰雅族的語言,小米種子的種類,儀式文化…都正在緩緩消失,因為這些往往會被大眾認為過時而被大家遺忘。即使最近幾年有些部落青年自願回去為傳統的文化保存進一份心力,但仍然難以彌補文化的斷層。想起晚上在教會進行反思時,大家圍圈窩在小小的教會閣樓,互相拋擲出自己的反思、恐懼與擔憂時,他們所擔心、害怕的部分與我生命裡的煩惱實在相差太多:他們擔心文化的消逝、族語以及族群意識的式微、害怕在不斷全球化的同時,自己部落的後代也逐漸丟失了自己的文化,也擔心自己的族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沒認同感,終而失去信心。於是有人自願承接起傳承部落文化的重擔,向長輩學習那些古老的智慧、精細的工藝與美麗的語言,讓這些記憶的皺褶不至於流失於無形;更有部落長老走入教學的場域,保留這些事物。「很多人問我怎麼不等自己完成研究所後,再回到部落學習這些東西呢?其實比起碩士,我更覺得這些傳統正在與時間賽跑;如果我晚了一步,或許他們就永遠消失了。」其中一位年紀稍長於我的姐姐說出這句話時,我內心震撼了好一陣子。

broken image

山上的天空好透明,星星好多。(拍攝於田埔教會凌晨1:50)

- 擁有一個泰雅族的眼睛 -

在城市生活的太久,往往覺得自己的靈魂在日復一日相似的行程裡逐漸烘枯。離開了我生活的台北城,隨著山路蜿蜒、搖搖晃晃的上山,望著車窗外的景色逐漸翠綠,就知道自己快到尖石了。

老師提及,現代的行政區劃分,行政上的分界往往不是從泰雅族的觀點去區分的;從前,泰雅族的群落是以流域群做區分,山林是他們的家園,在其中的耕作、狩獵與奔跑不須經過任何法律的許可。泰雅族注重人與土地的關係,也敬重關係著土地的神靈們。對泰雅族而言,祖靈是神聖的存在,他們不但有著各式各樣的儀式來祭拜他們,他們的意義更實踐於日常、神話、gaga(泰雅的法律)中,成為他們生活裡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broken image

清晨於田埔教會望出去的山脈/大冰箱。

一般人看見的森林就只是山林,但是對泰雅族人而言,山林不但是他們的家園、賴以為生的大冰箱,生活的豐衣足食更隱藏於其中,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也藏匿於此;祖先也曾自由遊走於同一片山林中,獵捕食物、構築家的想像。有時將一部份的山林開闢成農田種植小米以餵養家人,將山林的透過飲食轉化為內在的一部份。

來到小米媽媽的家,芭翁老師熱情的向我們訴說小米對他而言的深刻意義—對她來說,種小米不只是將小米的種子保留下來,更是將某部分泰雅的記憶保存下來:儀式文化(種米、收割、吃新米、入穀倉…都有其獨特的儀式)、泰雅族的語言等等,而透過種植小米的過程更可以透過耕作、脫殼等等互動的過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增進部落的情感。透過泰雅族的眼睛,我不只望見一個和諧的人地關係,更看到緊密的部落情感、家園互依共存的狀態。

broken image

陽光下烘烤的小米,呈現漂亮的金黃色澤。

- 飲食泰雅 -

這次上山,最驚豔我的其中一部分便是泰雅族的料理,以及他們對食物、美味的追求。高麗菜脆甜而新鮮,鱒魚肥美而柔嫩,甚至還能一魚四吃,大開我的眼界。而對新鮮食材的追求,更在夏禾老師的三一自然農場中展露無遺。堅持使用自然農法的他,在養雞、培養微生物、種植蔬菜的過程建構出一個小小的生態圈:雞隻在通風、自然的雞舍裡生活,吃下有微生物夾雜其中的飼料,而產生的排泄物便拿去當作蔬菜的養分,而土壤裡的微生物又回到雞隻上。如此的能量循環,不但養出毛色發亮、健康的雞隻,得到蛋殼硬而厚實的雞蛋,也種出自然無毒的蔬果。然而老師的步伐不只停滯於此,他從傳統泰雅族的智慧中汲取養分,再融合從國外交流經驗中習得的新知識,雜揉成創新的農耕方式,也為傳統智慧加值。

新鮮的食材總能烹煮出最時令的美味,不用過多的調味料就能凸顯食材的好。

broken image

山櫻桃發酵飲與現做(?)的竹子杯

走讀,即是透過走動建立與土地的連結,並透過語言的交流建立記憶與情感;而我也在看似稀鬆平常的翠綠景色裡,藉由切切實實地行走、撫觸、挖掘出平敞地景裡的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