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遙望泰雅,近觀家園

陳翔郁_文

· 2021山之行紀錄

受到疫情的衝擊下,我們上山的行程受阻,在這樣的情況中更讓我去反思環境與人類的交互作用,我們是否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逐漸忘卻和自身文化的連結,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在制度下的規範當中變得單一且沒有彈性。在影片裡讓我看見泰雅的文化面貌以及它們文化的智慧,我在遙望泰雅的家園時,也逐漸構築出屬於我家園的藍圖。 

 

broken image

竹子變變變 

竹林和泰雅族是密不可分的,有竹林的地方就會是他們的居住地,竹子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趕鳥器或舀水器,其中趕鳥器也可以作文一種樂器,十分有趣,通常會使用竹子尾部較有彈性的部份去製作,而舀水器也是由竹子尾巴部分製成的。竹林中也有很重要的生態循環,竹林的土壤中富含有機質、醣類及微生物,這些養分會吸引蚯蚓到土壤裡,而後蚯蚓進食後富含營養的糞便,再回饋給土壤裡的微生物利用,也能讓植物長的更好,形成一個循環。 

broken image

不只是小米 

看見小米媽媽Pagung積極復育小米的樣貌令人動容,在他的小米園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小米,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都有,為了找出適合此溫度及濕度的小米種類,也在復育的過程中,讓語言也被保留下來,在不同的原住民族家園裡,小米都有不同的名字,在一個文化的保存上語言是很重要的,因此看見小米媽媽的積極作為,讓我看見泰雅文化保存的明亮前景。原住民在種植時通常是使用游耕的方式,能夠維護土地的肥力,不同於現代商業化農業,將土地的資源耗盡,對於生態保護造成嚴重傷害,但在現今大規模人口的糧食壓力下,自然生態早已不被重視,這樣的問題更取決於龐大的商業利益主宰的運作模式,這是我們需要去反思的,若是能讓更多人有這樣的覺醒,或許我們離永續發展的願景會更進一步。另外,植物生長也跟氣候有極大的關係,現今氣候變遷影響之下,對於物種的保存更為急迫,因此小米不只是一項泰雅族的傳統食物,也是語言的傳承者、氣候變遷的受害者,更是代表泰雅生活的代言人。 

 

broken image

微生物立大功 

農夫夏禾為我們示範如何製作微生物液肥,裡面的成分相當複雜,大致上有當歸、肉桂、甘草、生薑、蒜頭、海水、胺基酸等,這裡面令我覺得新奇的是海水的成分,讓我看見他們在山海中互相依存的生活方式,接著需要加水並用手快速翻攪液肥,將氧氣打進去讓微生物和酵素作用,接著放三至五天便會有滿滿的菌種呈現在表面。看見夏禾熟練的動作,以及充分運用大自然的資源令我到十分敬佩,也看出他用自己的生態運作理念向大自然致敬。而這些益生菌也可以應用在養雞的飼料當中,在製作飼料的過程中,濕度決定發酵的溫度,愈濕溫度愈高,而也會加入商業穀物玉米,但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天然的,能夠讓環境達成一個循環,沒有過多的人為痕跡。而我爸爸也曾經和我分享小時候他去撿雞蛋的故事,雞舍在他的童年裡是一個鮮明的印象,而我也曾經到我同學家去撿雞蛋,有趣的是我差點在充滿雞的排泄物的地上摔跤,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沒有打生長激素的雞蛋雖然較小,但卻能維護環境,因此在夏禾的介紹下,讓我想起我的家園也有一些這樣的景象及記憶。 

 

broken image

獵人的雙眸 

在獵人的眼中總是能看見他對於事物優越的洞察力,他們懂得如何在大自然的平衡之下捕捉獵物,無論是季節時間的安排、陷阱的設計及對於山區地形的熟稔,都充分展顯他們的智慧,在他們的大冰箱中有著完好的生活方式。夏禾說他們主要會在11~2月打獵,因為冬天肉比較不會腐敗,只要過了打獵的季節他們會將所有陷阱都放掉,他們懂得什麼「能取」與「不能取」,在製作陷阱及弓箭上,通常會使用竹子及苧麻線。而我也曾經向賽德克族耆老學習過如何製作陷阱,雖然他年事已高,但從他炯炯的目光中能看見他對於狩獵的文化的真實經驗,製作陷阱時熟練的動作也深深的吸引我,即使他因為傷病而跛腳,但那屬於獵人的靈魂早已深植在他心中。陷阱與狩獵是原住民們和他們的冰箱連結的一項技能,更是他們的文化,唯有智慧才是打開冰箱的鑰匙,他們在生命經驗中得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的道理,不像現今貪婪的人們,對大自然無限的剝奪利用,在資本主義下如何維持自然的永續,是我們需要去反思並且加以改善的目標。 

 

broken image

食的饗宴 

雖然沒有機會親自品嘗到食育鍋的美味,但對於食育鍋的理念我十分認同,用最天然的食材去設計出豐富的菜色,並且希望能夠幫助在地小農賣菜,去支持有機產業是值得推廣的模式。現今因為疫情,都市中對於食物的急迫需求將人們搞得雞飛狗跳,但在山上的居民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著卻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因此在不同的生活模式讓我們面對同一件事情時造成的衝擊不同,我們必須去面對大環境下的改變並且做出適應。 

後記 

在這些影片當中,我看見泰雅族的生活面貌,並且和我自身的生命經驗產生一些共鳴,也讓我去思考,在現今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去因應衝擊,並且真正的貼近生活,而非將生活過得像例行公事,多多去認識屬於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