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零開始出發

陳葦恬_文

第一次與部落接觸。

進入部落時,第一個進入眼簾的是小米。

小米媽媽跟大家簡短地介紹小米,

我近距離接觸,用手觸摸,用眼睛觀察,小米的品種好多。

broken image

旁邊有煮熟的小米,小米可以用來做成很多料理,此次主要用來搗成小米麻糬。

把煮熟的小米放在木頭製的杵臼,一人一邊用腳固定臼,一邊用杵把小米搗碎,另一人也用腳固定臼一邊拿著細木棒把黏在杵上的麻糬分離,搗到最後,小米逐漸有些黏性,會愈來愈難搗,加上杵本來就有重量,因此愈後面愈吃力。

麻糬製成後,小米媽媽說道,小米有很多品種,不是每個品種都能製成麻糬,有些小米是沒有黏性的,所以無法用來製成麻糬。

製成麻糬過後,將麻糬放在蕉葉上,旁邊有蜂蜜當沾醬,我吃了一口,非常好吃 !
麻糬很有彈性且不黏牙,蜂蜜的甜度剛剛好,午餐與晚餐的時候,麻糬一口接著一口。

第二天小米媽媽在米倉跟大家介紹小米的由來,我才知道,原來第一天所吃到的小米麻糬原來是這麼得來不易。

broken image

米倉裡面有著許多的透明罐子,裡面所裝的是不同品種的小米,大部分為黃棕色,有些小米的顏色偏黑色。小米媽媽一一介紹了不同品種的小米,也告訴了我們怎麼區分這些小米,可以看小米的顆粒形狀去判斷,也可以看小米尾部是尖的還是鈍的,有些可以看到小米一叢一叢的很像猴子的手。看到米倉中這麼多罐子,原來小米的品種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得多。

小米媽媽開始講訴她種植小米的由來,她告訴我們,在他們的部落,過去已經有三十年沒有種植小米了,有一次參加了海外的研討交流會,看到其他國家的部落正在進行保種計畫,這件事情激發了小米媽媽種植小米的決心與想法,回到台灣後,深思過後,開始尋找了種子與詢問種植方法,一切從零開始出發。

最讓我感動與敬佩的部分是,小米媽媽為了想要知道每個小米品種的泰雅族名字,請家人幫忙接送,特地請其他縣市的泰雅族人來到部落的小米田,一一詢問與筆記下來,詢問過後與自己族中的長輩們討論與確認。

而米倉的建造也是在部落中就地取材製作而成,小米媽媽告訴我們,在年初的時候,還在底部加了幾根木柱呢!在木柱上有著防鼠板,防止老鼠的入侵,我自己還特地觀察了防鼠板,拍了一張照。

broken image

小米媽媽在介紹她從最初種植小米到最後收成的歷程,我專注地聆聽,小米的種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前面有提到有些小米品種的顏色是不同的,小米媽媽有觀察到,當兩個不同顏色的小米放在一起種植,所產生的小米後代有些顏色會參差不齊,也進行了其他不同的試驗,還有許多不同問題待解決。聽完了小米媽媽的介紹,讓我對於小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知道了在部落中,種植小米之前要看時間與進行儀式,小米的生成是這麼鄭重與得來不易。